中永和身心精神科診所  
  害怕面對人群,我怎麼了?-淺談社交焦慮症
     
  我們偶而發現周遭有一些人總是會很刻意避開社交場合,對於要在人群前說話或是表現總是抗拒,擔心自己會在別人面前出糗或是被他人發現自己的緊張,只要在人多的地方就會開始有莫名的焦慮感,喜歡獨處而害怕人群。如果有以上的狀況,可能要注意是否有社交焦慮症(又稱社交畏懼症、社交恐懼症)的情形發生。人是屬於群體生活的動物,從小,自從進入學齡期後我們大部分的生活都會開始進入團體模式,也就是說人際互動的機會及頻率相形提高,在這其中我們會逐漸學習一些人際互動技巧去增進互動上的便利性,包括肢體及非肢體語言,一個行為本身是否能夠完成取決於動機是否足夠,即使是與他人對話如此簡單的行為,患有社交焦慮症的人在社交動機上呈現明顯缺乏合併有畏懼及焦慮,這樣的表現往往開始出現於學齡時期,只是大多數的父母或是師長都會將這樣的情形解釋成這個小孩比較害羞內向。臨床上發現越來越多社交畏懼症的案例,3C產品的普遍雖然可能助長這樣的病症但影響相對有限,主因為相關研究仍較有限,較能確定的是,因為初發年齡不少為兒童時期,所以解釋上傾向隨著社會大眾對社交畏懼症逐漸有概念,不會再以害羞內向來解釋一個人抗拒人群的行為,也較能儘早就醫處理這樣的病症,累積案例數也隨之增加。

社交焦慮症的本源來自對人群互動的不安,擔心與他人互動的過程會被察覺自己的缺點或困窘,演變成抗拒或避免與人接觸,當個案總是習慣待在自我的空間中時,會更把自己封閉起來而更害怕與人接觸,這樣的惡性循環如滾雪球般地造成更嚴重的症狀干擾。社交恐懼症有效應程度上的差別,造成的影響不外乎是日常功能的低落或個案明顯的困擾,症狀亦有輕重之分,輕為只有在要報告或其他需在他人面前表現的場合才會引起明顯的焦慮,嚴重者則是連身處人多的地方都感到相當不自在甚至想逃離。
社交焦慮症算是比較新興的身心疾病,以前地廣人稀,人與人的互動比較稀少,大部分的互動局限於家人或街坊鄰居;現在則不同,有限的空間裡卻擠進了高密度的人群,人與人的接觸無法避免地變頻繁且難以避免,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要正常的過日子,與他人的互動是必要的,但過度密集的群眾及相關的人際接觸卻也讓社交焦慮症的個案開始增多。社交焦慮症的形成有幾個原因:一個是自我安全範圍被侵入,人是動物,大多數的動物都會有維護自身周遭安全範圍的本能,當這個安全範圍被侵入時會引起相當的焦慮及相關的防衛行為,社交恐懼症的個案對於人群過於密集的環境感到高度不安,在自我防衛的本能驅使之下會造成相關的情緒起伏及抗拒,另外一個常見原因就是過多的負面投射,個案會投射許多負面印象到人際互動上,例如別人會發現自己的缺點或別人會察覺自己的焦慮等等,這些有許多都是個案自己’’想像’’出來的而非事實,這樣的想像讓個案身處人群時更顯不安,缺乏安全感。
社交焦慮症的個案常常伴隨有恐慌症、憂鬱症及物質濫用,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無法掌控對情境的焦慮感,因而常感到無助及沒自信,在過度焦慮的當下常會合併身體的不適,因此更需要能加強放鬆的物質讓自己舒服一點。因此社交焦慮症的治療往往要即時,避免更嚴重的身心疾病產生,當察覺自己或周遭有人有疑似症狀表現,應儘速至身心相關治療院所進行完整的評估及後續治療,緩解相關症狀。
一般說來社交焦慮症的治療跟其他焦慮症的治療大同小異,主要以藥物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同時進行為原則,藥物治療的部份會以加強放鬆,穩定焦慮情緒的藥物為主,如一些抗憂鬱劑及解焦慮藥物,若合併有失眠問題,必要時會短期開立溫和低劑量的助眠藥物,原因在於失眠導致隔天精神狀況不佳會更加重焦慮的表現,對壓力源更為敏感。至於認知行為治療,為心理治療的其中一種形式,藉由心理治療師的帶領去調整個案對壓力的不合理認知,例如個案過多的投射或災難性預期及負面思考,導引個案對壓力情境應呈現的合理認定,減少不必要的焦慮產生,另外也會合併教導個案自我放鬆技巧,如腹式呼吸、肌肉放鬆訓練、冥想放鬆及練習焦點轉移等等,以上這些方式都有助於焦慮感的下降,減少身處人群帶來的不舒服。因此不要擔心自己可能也有類似的症狀,只要即時接受相關的身心科治療,你將會發現其實與他人互動原來也是一種愉快的體驗。
 
回上一頁
 
服務電話:(02)2929-1555 (請現場掛號) .診所地址:新北市永和區中正路558號1.2F (萊爾富隔壁)
  前往 健保局   © 2008-2023 ZhongYongHe Psychiatric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