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孟達身心精神科 楊孟達醫師 
 
問 : 我的爸爸很愛生氣,有事沒事都亂發脾氣,我們全家都很困擾。 
  
 
答 :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情緒的樣貌,情緒其實非常弔詭, 
 
原因是它不會以原來的樣貌出現。 
 
舉個例: 如果爸爸白天上班在公司被老闆責罵,爸爸的情緒不會如實呈現, 
 
因為他無法老老實實對老闆表示他不喜歡被這樣對待。 
 
他帶著沒有釋放的情緒回到家,看到小孩玩得很開心, 
 
不自覺的罵小孩只知道玩,小孩完全不知道自己做錯甚麼,一頭霧水。 
 
太太用心準備晚餐,開心的等先生回來, 
 
跟平常一樣的調味但忽然間被罵太鹹了,太太也覺得莫名其妙。 
 
 
當小孩和太太在拼命檢討的同時, 
 
他們已經忘了爸爸及先生的憤怒其實跟他們一點關係都沒有, 
 
所以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我們可以平心靜氣以旁觀者的角度去追溯情緒的源頭, 
 
但是往往因為自己就是當局者,所謂當局者迷, 
 
被罵的人不清楚情緒的來龍去脈,罵人的人也無法心平氣和, 
 
因為那就是一股沒有被釋放的負能量,台語說 ”掃到颱風尾”,就是這個意思。  
 
  
再舉例: 診間病人也常常問如何面對情緒低落的親人。 
 
哀怨是一種情緒,而這個情緒已經不再以它原來的樣貌出現, 
 
也許是很早之前生活的委屈,痛苦,也許早就已經沒有了, 
 
可是當時的情緒在日後以其他的樣貌表現出來,看到的人不明所以, 
 
而自己也不知這個情緒從何而來。 
 
既然我們無法每次都能清楚明白的看到情緒的真面目,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們先去理解一件事, 
 
那就是情緒到底有沒有辦法幫我們解決事情,恐怕是不太行的。 
  
 
回到以上的例子,如果爸爸被老闆罵,他對老闆有情緒, 
 
也對事情沒有助益,往上一層看老闆罵爸爸也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老闆的負面情緒並無法讓員工開開心心的工作。 
 
最近有一個大公司的老闆分享,他有一個很深的體會, 
 
以前他負面情緒很多,拼命罵下屬的時候,就是公司狀況最多, 
 
業績最差的時候。但是經過諮商了解自己的情緒後,他變得比較平靜, 
 
他發現當他比較開心時,員工也比較開心,公司的業績反而變好了, 
 
也就是說給員工壓力和情緒時不但不能增加業績,而且反而還會更糟, 
 
所以情緒它真正的幫助在哪裡? 
 
仔細去思考,幫助其實很小,只是讓自己及大家不舒服而已。 
  
 
那我們就不要再去追究自己情緒的樣子, 
 
我們也不用追究別人情緒的理由跟原因, 
 
因為原來的樣子誰都搞不清楚了, 
 
我們只要知道一件事情 |